台灣食品安全掀風波 新法將嚴懲不良商家

0

近日台灣國內傳出毒澱粉和食品中混有工業用原料等消息,這一連串食品安全相關事件不僅影響了台灣民眾「食的安全」,同時也重創了以美食聞名的台灣,包括日本NHK和香港、新加坡等國際媒體皆報導了相關事件。而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更於6月5日發出新聞稿表示:國內有媒體報導日本暫停進口台灣澱粉一事,透過日本交流協會與日方窗口確認,日本僅針對台灣使用未經核准順丁烯二酸酐化製澱粉的違規廠商,停止其相關問題產品進口,並無全面停止進口台灣澱粉產品。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在官網上設置此次毒澱粉事件調查相關專區,方便民眾做查詢(翻攝自官網)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在官網上設置此次毒澱粉事件調查相關專區,方便民眾做查詢(翻攝自衛生署官網)

出示安全證明 盼平息毒澱粉事件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統計,目前曾被檢出含毒澱粉(即指順丁烯二酸),包括地瓜粉、黑輪粉、蚵仔煎粉、在來米粉等,受影響的市售產品包括粉圓、芋圓類、肉圓、豆花、粉粿等食品。為了重新挽回台灣民眾和喜愛台灣美食的人的信心,並避免下游產品或店家再被爆出使用問題澱粉,衛生署於6月1日起規定店家必須出示粉類原料業者提供的安全證明,具體切結產品不含順丁烯二酸,否則將重罰。

 截至6月5日止,台灣各縣市政府衛生局至速食業、餐廳、夜市、攤販、大賣場等場所,針對販售澱粉散裝、包裝食品或直接供飲食場所稽查,共計2萬6217家次,合格2萬4709家次,合格率達94﹒2%,而對於未張貼安全具結證明,要求業者限期改正的有1﹐508家,此外則有147家的產品下架。衛生局近期將進行複查,如被查獲者,將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2條處新台幣3萬至15萬元罰鍰。

政府祭出新法 嚴懲不良商家

 這一連串的食品安全事件,也突顯出業者未自律做好源頭管控,因此為遏止廠商違法行為一再發生,立法院於5月31日三讀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草案」,新法中將提高對違法業者的罰鍰,針對食品或食品添加物含有毒有害人體健康的物質、農藥及動物用藥超過安全容許量或是超過有效日期等違規行為,將從原來的6~600萬元的罰鍰提高至6~1500萬元。對於違反食品衛生標準、食品添加物限量標準或產品未依規定標示等行為,其罰鍰將由3~15萬元提高至3~300萬元,情節重大者可直接命其歇業、停業。

 法規的修改補強究竟可以挽回多少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尚待考驗,但可以確定的是經過這一連串的風波,食品廠商業者勢必不能再以「受害人」之姿,撇清未對原料來源把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