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日本福岡影展登場的台灣電影《父後七日》於3月3日起在日本上映一個月,雖然沒有在台灣上映時轟動,喜歡日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おくりびと)的日本民眾和無法回台灣觀賞的台灣民眾,仍在假日來到特別放映的電影院觀看。
台日葬儀本不同,在《父後七日》上映時,許多人都拿《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來比較,然而這部改編自當今台灣獎金最高的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2006年的首獎作品,並沒有日本電影的沉重,或者說,台灣傳統「熱鬧華麗」的葬禮儀式掩蓋了這股喪親的沉重,直到電影結束,觀眾們才會帶著這份思緒離開電影院,在回憶中尋找自己的故事。
《父後七日》描寫一位在職場奮鬥有成的職業婦女阿梅(王莉雯飾演)因逢父喪,回到台灣中部農村處理父親的喪禮。阿梅面對的是全然陌生的傳統葬儀,以及從未認真看待的各種迷信風俗。父親成長的鄉里世事人情、不熟悉的傳統葬儀的庸俗繁瑣、匪夷所思的迷信風俗,以及台灣質樸率真的濃厚人情味,在這些排山倒海而來的「待處理事項」包圍下,阿梅連思念、哀悼父親的機會都沒有,她在人群、儀式中奔波勞頓。頭七過後,葬禮結束,阿梅喪父的傷悲似乎也只能跟著儀式的結束打包塵封,她獨自回到了光鮮亮麗的城市,繼續她的工作,這場風波就像不曾發生一般,然而在某次過境香港機場時,她對父親的思念竟突然一擁而上……。
《父後七日》在日本上映,劇中出現的道士、孝女、誦經團、折蓮花、電子花車、孝服草鞋、花圈花籃、冰庫、棺材、白包與毛巾,日本觀眾多半有看沒有懂,只覺得劇情有趣,然而對台灣觀眾來說,卻是每個人一生中一定會遇到的功課。尤其是中南部子弟,葬禮的繁文縟節,更是他們生命中時不時就會上演的戲碼。讓這些職業、儀式、物品變成電影的主角,反而讓觀眾能在詼諧的劇情中正視它們,同時正視死亡。
《父後七日》
導 演:王育麟、劉梓潔
演 員:王莉雯、吳朋奉、陳家祥、太保
林榮三文學獎 首獎作品改編
台北電影節 競賽片
溫哥華國際影展 觀摩電影
日本福岡影展 亞洲焦點
香港電影節 競賽電影
首爾數位影展 競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