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裡經常出現主角與一群三五好友下班後聚在居酒屋,舉起酒杯並高喊「乾杯」的場景,歡騰的氣氛,讓不少觀光客近年到日本旅遊時,也會到居酒屋裡體驗這種熱鬧的氛圍,而日本的居酒屋文化非常特別,不只是與朋友聚會的地方,也是公司同事間彼此交流、聯絡感情的場所。今天的專欄前半部小編會先向大家說明關於居酒屋一些簡單的背景知識,後半部則會分享這一特殊文化。
- 為什麼要叫做居酒屋
居酒屋的前身是只為了「貴族」階層服務的釀酒屋,戰後衍生出店家與住家結合的飲食店,一直到江戶時代才開始發展,店家除了販賣酒水飲料外,也會提供一些下酒菜,讓客人可以在店家內流連忘返,這樣的情形在當時被稱作「居続けて飲む」,中文翻譯有「停下來喝酒」之意,因此又簡稱「居酒」。
- 居酒屋的門面與別稱
以前的居酒屋會在店門口掛上「紅燈籠」或用繩子懸掛「暖簾」當做招牌門面,是因為古代的房子為了方便路人,都會在門口掛燈,而紅色的燈籠十分顯眼,居酒屋又必須跟其他房子有所區別,因此居酒屋的門口就會以「紅燈籠」或「暖簾」代替作為招牌,所以下次聽到人家說「紅燈籠」、「繩暖簾」指的就是居酒屋啦!
- 為什麼點餐之前要先點啤酒
居酒屋裡常常會聽到一句「とりあえずビールで」(總之先來杯啤酒吧),為什麼日本人在點餐之前會先點啤酒呢?是因為日本人習慣在聚會前先乾杯一次再用餐,這場聚會才算是正式開始,也因啤酒的酒精濃度較低、不需額外加工,為了能讓飲料快速上桌,不會有耽誤乾杯時間的問題,因此大家都會統一先點啤酒,雖然多半的居酒屋並沒有硬性規定每人低消一杯飲品,不過在餐前先點一杯飲料已成為居酒屋裡的不成文規定。
- 為什麼有那麼多日本人喜歡到居酒屋
日本經濟在70年代開始進入黃金時期,人民的生活開始變得富裕,白領階級愈來愈喜歡和朋友到居酒屋小酌一番,甚至有時會帶客戶去應酬談生意,所以居酒屋開始廣受日本人的喜愛,到了90年代經濟泡沫化,上班族的壓力暴增,居酒屋更成了大家下班後可以吐苦水、紓解壓力的地方。
另外,新入社的員工也必須跟著前輩走一趟居酒屋,才能更快的融入公司環境、發展好人際關係,前輩若是要教導後輩一些正確觀念,居酒屋也是一個能夠好好溝通的場所。
隨著居酒屋在日本人的心裡有愈來愈重要的地位,不少居酒屋也會逐漸改變店內風格,增加飲料和食物的選擇,讓女性、家庭或學生能成為常客,打破了以往居酒屋裡充滿著渾身酒味的上班族男性印象。
- 小菜制度
一般居酒屋裡送上的第一道小菜,關東稱做「お通し」,關西地區則叫做「つきだし」,這一道小菜通常是不能退,且需要收費的,概念有點像是「服務費」,金額大概在幾百元上下,雖然有點半強迫性質,但日本人也習慣了這一不成文的規定,所以店員也不會向客人特別說明,也因為對於來旅遊的外國人不清楚這一點,會覺得莫名其妙被收錢,導致容易引起消費糾紛。
- 喝到飽服務
在日本比起吃到飽,有提供喝到飽的餐廳,似乎相對佔多數,居酒屋也不例外,日式的酒類有啤酒、氣泡酒、清酒、梅酒、燒酒和基本款洋酒等,若選擇喝到飽的方案,就能在限定的時間內,自由的點選店家內的飲料喝,不只酒精飲料,軟性飲料也可以自由選擇。
不過台灣人通常以食物為主、飲料為輔;日本剛好相反,因此小編和朋友去居酒屋時,常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台灣人的桌上充滿了食物的盤子,日本人則是桌上充滿酒瓶與杯子。
- 日式下酒菜
既然有了酒,怎麼能少了下酒菜呢!大部分的居酒屋菜色以各種海鮮、肉類,或是家庭料理為主,最有人氣的像是烤雞肉串、日式炸雞、煎蛋卷、烤花枝乾、鹽烤花鯽魚等,每家店也都會隨著提供的料理不同,有時也會推出當日限定,或是自家的特色料理唷。
- 象徵聚會結束的料理
居酒屋的菜單裡,有一種被稱作「締め」的料理,若是用符號表示則為「〆」,意指在聚會前的最後一道料理,不過在喝完酒、吃完下酒菜後,「〆」通常不是輕食餐點,而是可以吃很飽的茶泡飯、烏龍麵等,有些日本人在喝完第一攤酒後,還會繼續第二攤、第三攤,進行另一個象徵結束的「〆」,而「〆」也會因地區上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料理,像是東京就會去吃拉麵續攤、沖繩則是去吃牛排,這樣的文化,讓小編覺得有點吃不消呀。
- 可以請店家幫忙叫「代行」
若是在居酒屋裡喝醉,可以請店家幫忙叫「代行」,也就是代駕服務,這種時後通常就會有2位司機抵達居酒屋,一位是負責駕駛顧客的車,一位則會駕駛另一輛車跟在後面,抵達目的地、結清款項後,兩名駕駛才會離開。
在日本的居酒屋裡,雖然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矩,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裡是需要互相尊重與理解的,希望這篇文章更能讓大家認識日本居酒屋的文化,有機會不妨能抱持著輕鬆的心情,造訪居酒屋,或許也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穫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