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面面觀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和反思

0
護理人員呼籲民眾在家自肅

【大阪/採訪報導】2020年1月23日,正值農曆春節前夕,一則中國武漢封城的新聞震驚全世界,也揭開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序幕。但是剛開始誰都不知道,這會是一場全世界都被捲入的戰爭,隨著疫情擴大,各國從原來的袖手旁觀,到紛紛淪陷為疫區,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已經不只是疫情,而是全球性的經濟震盪。不少專家已經預言這次的災難威力可能勝過2008年的金融風暴,不論是個人、企業、以及國家,都要接受嚴格的危機管理考驗。每個人都必須捫心自問,是否準備好迎接一場長期的,不可預測的病毒戰爭和金融危機。

疫情初始,各國毫無危機意識,將精力紛紛用於譴責中國對早期疫情控制存在疏失;如箝制吹哨人李文亮醫師發出的病毒警訊;如武漢衛生當局12月29日就接到疫情通報,卻拖延到1月23日春節前夕才採取封城措施,導致數百萬武漢人出城探親或旅遊,錯過防疫的黃金期;接下來中美之間甚至出現口水戰,互相指責對方才是疫情源頭。

就在2月初親中的WHO秘書長譚德塞還在為中國背書,聲稱中國疫情在控制範圍內時,全世界最早備好全副武裝,迎接疫情的國家,竟然是被排除在WHO大門外的台灣。在蔡英文總統的魄力決策下,2月6日起全面禁止大陸觀光客入境,緊接著禁止口罩出口,並啟動口罩儲備工程。反觀他國,尤其以日本安倍首相為代表,因為依賴中國觀光客帶來的龐大經濟收入,遲遲不肯全面禁止陸客入境,結果導致觀光勝地北海道,在2月11日結束了有200萬名觀光客參加的冰雪祭後不久,立刻躍升為日本新冠肺炎確診數最多的地區。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人如同住在同一個地球村內,當中國人已經掃光全世界的口罩,當台灣人和日本人已經開始戴口罩上班時,歐美的民眾依然老神在在,毫無危機意識和防範措施。直到2月底義大利的疫情爆發,各國領袖才驚覺,這是一場全球性的瘟疫,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全球必須團結一致,共同制定對策。即便如此,美國總統川普仍然不願停止口水戰,3月16日他在推特堅持要將新冠肺炎稱作中國肺炎,但不久,疫情開始在美國爆發,截至3月27日為止,目前全世界確診數最多的國家是美國,超過85000例,紐約成為重災區。英國政府一度考慮採取消極的群體免疫法(herd immunity),不停課,不封關,讓六到七成民眾感染病毒自然產生抗體,此舉引起輿論群起攻擊,緊接著英國查爾斯王子,以及強生首相陸續被證實感染新冠肺炎。

3月26日,G20的國家元首召開線上高峰會,宣布將啟動5兆美元的經濟刺激計畫來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造成的衝擊。與此同時,全球確診人數已超過50萬人,已有專家警告,如果疫情無法有效遏止,最壞的情況下有可能超過1918年西班牙流感疫情,而且傳播速度更快。比疫情更讓各國元首頭痛的是,隨著疫情逐漸演變為持久戰,消耗戰,世界經濟所面臨的衝擊,可能超過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

然而,危機往往可能變成轉機,在此人心惶惶,連各國元首、政要、電影明星、職業運動員都紛紛傳出疫情之際,正是考驗人類的危機處理智慧以及發揮人性光輝的時候。如北海道知事鈴木直道在疫情傳出後,迅速採取各項防疫措施,甚至比中央早一步宣布停課,發揮地方首長應有的效率和魄力,使北海道疫情控制在一定範圍,贏得一致好評,被視為日本政壇的明日之星。

台灣每天召開疫情記者會(照片提供:中央社)

台灣的防疫大臣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也在這次防疫戰爭中成為焦點人物,他與同是醫師出身的前副總統陳建仁,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形成防疫鐵三角,在蔡英文總統的充分授權下,建立全世界最即時,最公開透明的防疫團隊。加上政務委員唐鳳的高科技實力加持,以及台大醫師出身的台北市長柯文哲鐵腕守護首都,使台灣確診病例截至3月27日控制在300例以內,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大增,防疫成效贏得其他各國肯定。

同時,病毒也考驗了人性,有人趁機發國難財,在網上轉賣高價的口罩;有人散布假新聞,只為了販賣保健品或偏方;有人散播殺死病毒的旁門左道,導致有人喝下純酒精喪命;有人為了搶衛生紙大打出手,使得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出「咱只有一粒卡臣」的名言。沒有人可以預知疫情的未來,但是我們還是有選擇的權利,我們看到無私的第一線醫護人員,用生命守護大眾的健康;我們看到不少企業和志工,志願接受徵召成為防疫旅館,防疫計程車,探訪居家老人等。面對疫情,你可以選擇鎮定,也可以選擇恐慌;選擇慷慨,還是掠奪;選擇幫助弱勢,還是獨善其身。

一場疫情,讓多數人必須減少外出,這給人們機會沉澱下來,思考真正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和優先順序。很多人將旅行視為最佳的休閒方式,但是疫情讓不少人發現,在家研究料理、園藝、看書也是很棒的享受。如果線上開會可以取代面對面,是否需要像空中飛人般的飛到世界各地見客戶?如果在家上班可以取代辦公室,是否需要每天通勤擠電車?或是興建更多的辦公大樓?專家研究數據證實,疫情發生後,由於全球生產和旅行活動減少,全球排放出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去年同期減少許多,這是不是大自然透過這次病毒疫情帶給人類的重要提醒呢?

面對疫情,我們可以試著作最壞的打算,最提前的準備,最積極的行動,同時保持最樂觀的心情。 因為歷史證明沒有不會過去的疫情,世界各國都在全力研發疫苗,發現特效藥只是遲早的問題,疫情終將過去,重點是個人、企業和國家能否從中學習教訓和經驗,將損失降到最低?如台灣在2003年的SARS疫情學到寶貴的防疫經驗,因此才能在這次疫情中處變不驚。許多大企業從容不迫地隨著疫情的變化,實施員工健康管理,停止出差,居家工作等階段性應變措施。這場疫情考驗了個人的免疫力和理財能力,企業的危機管理能力和競爭力,更考驗國家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病毒之前人人平等,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六年前就已經預測到, 下一次經濟崩潰會是由全球大流行病引起的牛津教授暨全球化與發展專家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表示,全球性的傳染病危機未來可能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唯有結合全球的智慧,互相攜手合作, 放棄狹隘的民族國家主義,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才能防止類似的事件不會一再輪迴出現。

衷心盼望人類能在這場災難中,學會彼此合作,心存謙卑,與自然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