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專題報導】李登輝前總統於七月三十日在台北榮總過世,享年98歲,回顧李前總統一生,只能用「波瀾萬丈」四字來形容。這位擁有豐富學識和涵養,在將近百年的生涯中經歷三個時代,即日本統治時代,國民黨一黨統治時代,以及他自己奉獻一生打下基礎的台灣民主時代。被日本人尊稱為「哲人政治家」的李登輝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留下的精神啟示卻值得後人回顧和懷念。
李登輝出生的時代背景相當特殊,1923年正好是日本統治台灣的第28年(清朝於1895年割讓台灣給日本) ,台灣經過前幾任的武官總督以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等技術官員在台灣展開的各項基礎建設後,社會秩序已經脫離初期的混亂,邁向穩定發展。1919年新上任的台灣總督田健治郎是文官出身,大力推行同化政策,推行日台共學制度,少年李登輝出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得以順利接受與日本人相同的高等教育,但也在同化政策下,將姓名改名為岩里政男,並且在日本教育薰陶下深信自己是日本人,這些都是歷史因素造成的必然結果。
從李登輝的各項自述記載可以看出,青少年的他求知若渴, 沉浸在文學與哲學中,以專家學者為志,前往京都大學農經系留學,青年李登輝有如浮士德般追求無限的知識,但是一場戰爭粉粹了他的太平歲月;懷抱著愛國理想志願從軍的他,經歷戰爭的洗禮,摯愛的大哥的戰死沙場,以及戰後民生物資缺乏的現實光景,環境的巨變促使他從一個唯心論者,轉變為唯物論者。
與許多知識青年一樣,戰後的青年李登輝也一度被馬列思想,共產主義吸引,熱心研究過唯物論的共產主義思想,並參與過共產組織。雖然李登輝在自述中表示他很快認清共產主義的本質並退出該組織,但是基於對共產主義的了解,使他很早就看清,在共產黨統治下,中國很難走向民主化。從他在制定國家統一綱領時,特意加入以對岸實現民主化為統一前提條件,以及任內推行戒急用忍政策,希望能遏止台商全面西進,在當時雖然不被大多數人所理解,但是在今日看來,都是李登輝基於對共產主義的理解所做出的政治判斷。
早熟的李登輝,很早就開始追尋生死的意義,當他發現唯心論,唯物論都不能幫他找到生死的答案時,曾經二次赴美留學的他,接觸到以基督思想為中心的西方文化,並在夫人的影響下接觸了基督教,有追根究底精神的他花了五年時間鑽研聖經和基督思想,終於在1961年38歲時決定受洗成為基督徒,他最大的領悟是人必須先了解「死」的意義,才能知道如何過有意義的「生」。
晚年的他多次表示,在政治改革困難,以及受到打擊時,他都會和夫人一起讀經禱告,信仰是他唯一的幫助。每當有政治人物向他請益時,他經常說要當一個好的領導人,一定要有堅定的信仰。晚年他最常說的名言「我是不是我的我 」,這句話聽說已成為不少日本政治家的座右銘。李登輝解釋現在活著的不是李登輝, 而是「有基督的心在他裡面而活」 (此句源自聖經加拉太書二章20節 )。 李登輝多次強調他早已將個人生死看開,他活著是為了完成帶領台灣走向自由民主的使命而活。
李登輝一生,經歷三次改朝換代,經歷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經歷學者,政務官,總統,平民等大起大落。他執政十二年(1988-2000),透過六次修憲,帶領台灣一步一步完成不流血的寧靜革命,李登輝留下的啟示,尤其是作為一位領導者的條件,有幾點特別值得紀念:
一 堅持不流血革命:從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及香港的反送中事件等事件可以看出,大規模的學運及抗議行動要以和平收場非常困難。但是綜觀李登輝任內經歷過野百合學運等多次學運和街頭抗議,最後都以不流血的方式和平收場。當年野百合學運發生時,李登輝曾特別交代相關單位要照顧好學生,不要讓絕食抗議學生受傷。從當年野百合學運領袖的證言可以證明,李登輝對學生和抗議人士的寬容,以及願意傾聽民意的耳,都呼應了他在康乃爾大學演講中所說的「民之所欲、常在我心」,也是台灣能以不流血方式,完成民主改革的重要關鍵。
二 政治是時間的函數:這是李登輝送給日本前官房長官、現任立憲民主黨黨魁的枝野幸男的一句話,這句話成為枝野的人生座右銘。學過劍道的李登輝,擅長以靜制動,遇到執行困難的政策或是反對的聲音,不會貿然急進,而是一步一步運籌帷幄,等待最佳時機。他當年在無黨、無派、無資源的情況下接任總統,先以低姿態取得黨內大老的認同,再以漸進的方式掌握實權,並且放下身段,親自拜訪所有萬年國代,以懷柔的方式勸他們退位。同時善用輿論和民意,經歷數次修憲,終於完成的總統直選的百年大業。這種被形容為如同「德川家康」般的寧靜致遠,堅毅忍耐的精神,對照台灣近幾年不管在諸如服貿政策,一例一休,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政策推動階段,所表現出的倉促激進的施政方式,更凸顯李登輝值得學習的冷靜、堅毅、忍耐的領袖特質。
三 終身學習:李登輝是有名的讀書家,家藏萬卷,遍及中、日、英等多國語言, 涉獵之廣,令人驚嘆。2016年94歲的李登輝還與耶魯大學名譽教授濱田宏一合著作一本「探討日台IoT同盟以及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未來」的書;另外他還致力於讓「和牛」變成「台牛」的「源興牛」培育活動等,李登輝對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心,經常主動邀請專家一同探討最新的知識,其與時俱進的終身學習精神,是成為傑出領導者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四 終結台灣人的悲哀:經歷過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李登輝,1969年任職農復會時,曾經於深夜被憲兵帶走約談數天,這幾天被夫人曾文惠形容為最難忘的日子,甚至留下後遺症,只要半夜聽到車聲就會驚醒。親身經歷國民黨的白色恐怖的李登輝,即位總統之後,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台灣人不必再擔心半夜被抓,可以安心睡著好覺」,他在任內廢除刑法一百條,解除黑名單,讓海外民運人士可以回國, 終結了台灣的白色恐怖時代
1995年2月228紀念碑落成時,李登輝以總統身分,代表政府向二二八罹難家屬道歉,希望台灣從此走出悲情。李登輝不僅實現了他的心願,讓台灣人不再害怕,可以放心大膽的為台灣這片土地做出貢獻,不再有身為台灣人,卻無法為台灣人做任何事的悲哀。如今台灣已成為亞洲言論最自由的國家,李登輝也如同他在2015年前曾在日本神奇地預言,自己只剩5年時間為台灣打拼。如今,阿輝伯已經離開他心愛的台灣,化為千風,但是相信他的精神會與台灣永遠同在,就如同他當年在幫蔡英文助選時說的:「台灣的將來,不是靠他,而是要靠每一個台灣人去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