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東龍珠鑽石集團執行長張芳榮 帶您一探台灣珠寶業現狀

0
東龍珠鑽石集團執行長張芳榮

【東京/採訪報導】珠寶是奢持品中,受到不少民眾歡迎,不論保值或是擁有特定儀式,珠寶都是選項之一,這次特別訪問東龍珠鑽石集團執行長張芳榮,了解該公司的特色,同時也了解台灣珠寶業的狀態,特別是在人才培育方面,能讓珠寶業成為下一個台積電的關鍵。

 東龍珠鑽石集團是以外銷為基礎的設計製造公司,雖然是傳統的珠寶工廠,但是在設計方面是以創意創新為產業鏈的發展,因此是以外銷為主,這次也疫情後睽違已久到日本參加珠寶展,在那之前東龍珠鑽石集團已經在日本深根十年。

東龍珠鑽石集團參加日本珠寶展

 張芳榮提到,珠寶大致分成三類,分別是藝術精品珠寶、價值幾百萬起跳的高價位珠寶、便宜、日式的輕奢珠寶,而目前台灣都是以內銷居多,市場和商業行為也是以單純的珠寶類為主,藝術珠寶的等級還不是主力,輕奢珠寶則受到市場太小、人口少的限制,因此主要看道還是傳統的銀樓、珠寶店。

台灣珠寶業需要改變 珠寶工藝人才有斷層

 但張芳榮表示,如果還是這樣生態,沒有產業變更或創意創新,台灣的珠寶業將來會被淘汰,因為像是港商、陸商,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用便宜工費就銷到其他國家,將來會式大型連鎖公司取代傳統銀樓等,因此台灣目前正面臨從業人員的思想和工作內容的提升,以及創意創新的改變。

 此外不僅台灣,張芳榮也說,包括英國、法國、日本、香港,甚至是全世界國家,在珠寶工藝上有斷層,因為這是屬於傳統工藝,工作範圍就在一張桌上,工作時間動輒8至10個小時,很少有年經人做得住,所以很常能看到60歲以上的師,而3、40歲的年輕人則是去從事科技業。

 張芳榮也指出,珠寶產業也比較特殊,特別是有錢人如果想要買,就一定會要求客製化,才能展現出跟別人不同的差異,但是要能客製化,對於師傅的工藝要求就很高,就像是日本的職人一樣,一件事要做上萬遍,並經過不斷的失敗與挫折,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雖然這是珠寶工藝所追求的穩定性和長久性,但要有這樣的人才很難。

 張芳榮說,俗話常用「三年四個月」來形容拜師時間,但在珠寶工藝中,第一個「三年四個月」只是學成,等到第二個就是離開師傅去他鄉創業,必須經過被客人罵、做不好的階段,即使道了第三個,也有可能會做了,但還不夠好,但直到第四個,已經累積超過十年的經驗,就會是客人拿著錢拜託你做。

 張芳榮說,要去談一個師傅的養成,在傳統職人中,是需要時間和經驗共同成長,經驗需要時間去淬鍊,經歷失敗、客戶嫌棄、市場唾棄後,才會因為生存而提升自己的技術,而在培養中需要金錢、時間、經驗,但錢可以找得到,時間則不能用錢買,需要一個人不停地去做,所對珠寶精品界而言,最難的就是培養人才。

張芳榮執行長介紹產品

八年一貫培育計畫 從小培育珠寶工藝人才

 目前東龍珠鑽石集團是透過與新北市教育局合作,在局長張明文的支持下成立全台唯一的珠寶工藝技職科,張芳榮說,很難從畢業生或退伍的人中找到人才,因此希望能夠盡早培育,就像德國、日本一樣,從小的性向測驗就找出未來的人才。

 張芳榮也舉例,像是美國知名高爾夫球好手老虎伍茲就是從四歲開始接觸,知名音樂家馬友友也是從三歲開始接觸音樂,等他們到30幾歲,就已經有20幾年的經驗,不會有不夠熟練的狀況,因此從小就開始下苦功很重要。

 因此目前東龍珠鑽石集團透過跟新北市教育局的合作,在國小進行職業試探,在鶯歌國中成立三年級的專班,鶯歌工商則銜接國中上來的,再由景文科技大銜接大學部分,希望透過這樣八年一貫的培訓計畫,培養出珠寶工藝的專業人才。

 但張芳榮也說,希望能從八年一貫變成十年一貫,從國一開始就有專班,讓學生能盡早接觸這個產業,到大學時就有十年的經驗,至少可以比得上拜師學藝五年的時間,因為傳統的拜師學藝是全天候的學習,在技職教育中還有國英數要學,但還是可以藉由學習幫台灣增加新興產業鏈,並做為範本讓台灣的教育能夠改革。

 張芳榮說,台灣過去有許多工商、工專轉成科技大學,雖然培養出很多創新創意人才,但卻缺少了基本的從業工人去生產,像是如果當初台積電沒有基礎人才去蓋實驗室或廠房,就沒有今天全世界最強的世界代工,現在台灣有很多創新創意都是委託國外生產,就會導致技術遭盜竊。

 張芳榮表示,因此想藉由八年一貫的計畫,縮短培育國際人才的時間,但也相信培育出的大學畢業生,有一半會被國外挖角,畢竟國外薪水比較高,不過他也樂觀其成,因為他們可以去到不同國家、工廠學習到新的技術,並將經驗帶回來到台灣,這群人就會是台灣技職教育中最強的珠寶人才。

 張芳榮也說,教育計畫雖然要2、30年才看得到成果,但還是必須推廣,因為像珠寶業,有很多訂單,但礙於生產線人手不夠無法接單,如果今天人才夠多,業績就會很好,再加上這樣的公司有8家、10家,相信台灣的生產鏈會形成聚落,外商、相關產業等都匯到台灣設公司,這樣引來的金流就非常可觀。

東龍珠鑽石集團的產品

珠寶產值可觀 培育計畫的成功能幫助更多傳產

 張芳榮說,台積電一個人的產值大概3800萬,但一個珠寶業的從業人員可以達6000到8000萬,是不會輸給台積電的,只要有百分之二十是在台灣生產,就能比台積電的產值還高,且就算科技一直進步,但傳統工藝只會更加精進,機器人無法取代人類,因為比起機器人,有錢人更喜歡大師製作、有溫度的商品。

 張芳榮表示,這樣的教育養成和培育計畫的目的就是支撐產業鏈的轉換,希望國家未來會因為這樣的計畫是成功的,就將這樣的方式複製到木工、紡織等傳統工藝上,特別是紡織業,有很龐大的商機,即便這些都是傳統產業,仍可以因為產業鏈的升級和與異業的結合而有所突破,這才是未來的導向。

協辦國際賽事鼓勵年輕人 出書將珠寶工藝持續傳承

 此外,張芳榮除了積極培育人才外,也協助舉辦「新北市國際珠寶精品金工競賽」,鼓勵學生創作,這次更是擴大成世界級的大賽,有來自阿拉伯、越南、日本等國的學生參加,今年第一名是由台灣選手獲得,第二名則是來自日本多摩藝術大學的學生。

 而張芳榮同時也在大學當教授,甚至書推出珠寶的專門教科書給高職專科使用,就連陌生人都可以用,內容從認識珠寶,到採購、進出口報關、分類管理、辨認真假、檢測、商品管理、計算成本、設計、生產線、量產等都有,還有不少是搭配QR code來連結影片讓學生更方便吸收,但礙於篇幅有限,張芳榮只能將重點濃縮。但他也將版權捐給東陽宮文教基金會,讓賣書的收入能投入在技職教育公益事業,幫助弱勢學生學習珠寶工藝。

東龍珠鑽石集團與鶯歌當地陶瓷業合作推出的藝術珠寶茶壺

 而提到東龍珠鑽石集團的作品,也都別出心裁,像是與鶯歌當地陶瓷業合作,將珠寶鑲嵌在茶壺上,而上面的珠寶飾品也可以取下來當戒指、墜子、別針使用,讓藝術生活化,融入在平常使用的生活器皿上,甚至也被鶯歌陶瓷博物館邀請到展覽、典藏,讓台灣和外國人知道陶瓷還可以與藝術珠寶結合出新創產業。

  在日本方面,東龍珠鑽石集團也受到日本客戶的信賴,張芳榮說,日本通常都是將在國內生產好的產品,並內銷給日本,但他們憑藉優秀的技術,像是微嵌用的寶石可以做到0.013mm,比頭髮還細,而日本只能做到0.015mm,因此他們算是唯一在日本販售的外國珠寶業者。

 此外還有餐具與珠寶的結合的藝術珠寶餐具,不僅是一套餐具有各式各樣裝飾,也受到杜拜等產油國家的歡迎,用來贈送給客人,張芳榮說,他們下單就是50套、100套,一個單就幾億,但因為沒有人才做不完,所以想藉由培育計畫拋磚引玉,將產官學結合在一起,支持年輕人。張芳榮也說,一個企業除了賺錢以外,應該要負責教育傳承的責任,把你企業所能知所能懂得留傳給下一輩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