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醫學史學會交流 探討瘴癘之島的前世今生

0
日本醫學史學會舉辦大會,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劉景寬教授率團參加

【茨城/綜合報導】第125回日本醫史學會總會.學術大會於9月14日於茨城縣水戶舉行,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劉景寬教授率團出席,此次特別以「台灣—瘴癘之島的前世今生」為主題,由劉景寬教授、高雄長庚醫院陳順勝副院長、國立成功大學暨附設醫院感染科教授劉清泉演講,讓大家更加了解台灣醫學史。

劉景寬教授

 在劉景寬教授的演講中提到,雖然台灣在過去被稱為美麗之島,但同時也是令人驚懼的「瘴癘之島」,過去曾有馬雅各和萬巴德醫師等來台灣行醫,但在日本領有台灣初期,熱帶性疾病和傳染病導致的死亡數比死於戰事者還多,直到日本推動醫療體系和交愈,以及對台灣進行醫療公衛的規劃,讓傳染病有全面的防治,後期鼠疫、霍亂、瘧疾三大傳染病,以及傷寒和天花、登革熱等都獲得有效的控制。

陳順勝副院長

 陳順勝副院長則以台灣原住民醫學史為主題,他分享到,在日治時期因為人力上等問題,原住民方面只能做到設立衛生站,但戰後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開始建立起的制度讓從日治時期承襲下的山地保健制度有所擴張,同時也說明台灣的原始醫學時代,台灣的藥草所謂的漢藥,比在中國還要豐富。因為台灣有很多有效的藥草被證明在中國的本草綱目裡面並沒有記載。主要是台灣的藥草,除了漢人使用的漢藥之外,還融合原住民以及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帶來的草藥,因此種類非常的豐富。要研究漢醫藥是要在台灣,而不是去中國。

劉清泉教授

 劉清泉教授則提到,戰後因為台灣局勢動盪,導致傳染病爆發,後來透過美國等國際援助,以及落實校園衛教、兒童預防接種、基礎衛生建設等,才逐步感善,包括鼠疫、天花、瘧疾等都根絕,直到SARS後,政府面對防疫的缺失進行檢討,並修法建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後來在COVID-19的疫情挑戰中,台灣透過階段性擴大入境限制與入境後檢疫措施等,讓這四年的疫情傷害減至最低,成為全球防疫的優等生。

 劉景寬教授也指出,雖然在COVID-19的成功過程中,也有過台灣的疫苗政策失誤,但所幸當時有日本和美國等國家緊急優先協助,才讓台灣度過危機,劉醫師也藉此次機會表示,對於日本雪中送炭的隆厚情誼,台灣人民永遠記得。

台日雙方交流

 會有交流活動是源自於六年前台灣醫學史學會與日本醫學史學會成為姐妹會為契機,後來台灣舉辦座談會時,日方都專程到台灣參加,因此台灣醫學史學會此次才由劉景寬教授率團參加,劉教授也說日本方面對台灣的疫情控制和公共衛生感興趣,特別是在COVID-19,才決定「台灣—瘴癘之島的前世今生」為主題。

 對於交流活動劉景寬教授也是樂見其成,他也提到,現在台灣和日本在醫學各領域的交流都在增加,且台灣醫學的發展,有很多是歸功於日治時期建立有規模制度和基礎建設和教育,以及美國援助時代,但日本新一代對這段是歷史不太清楚,也怕台灣會有殖民統治的負面印象,所以透過交流活動能讓他們感受到台灣的正向,讓雙方交流更加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