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訊)由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與日本紀伊國屋書店聯合策畫的臺日作家交流講座,於10月19日(星期日)邀請臺灣作家朱和之與日本書評家倉本さおり進行對談。雙方以朱和之描寫臺灣攝影先驅鄧南光的小說《南光》為主題,探討歷史與現代之間的連結與思考。
朱和之以描寫歷史題材見長,筆下呈現臺灣多元的文化風貌,並藉由小說關注社會議題。其代表作品包括《南光》(日文版由春秋社於2024年出版)、《逐鹿之海:1661台灣戰爭》、《樂土》、《鄭森》、《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等,屢獲金鼎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臺灣歷史小說獎與羅曼・羅蘭百萬小說獎等,是臺灣當代備受矚目的作家之一。倉本さおり為日本知名書評家,現任法政大學研究所兼任講師,並於多家文藝雜誌撰寫評論。

活動開場時,朱和之以日語簡短自我介紹,他表示,希望藉由自己的創作,讓更多日本讀者感受臺灣與日本歷史之間的連結與故事魅力。他回憶創作《南光》期間,因疫情無法親赴東京探訪鄧南光留學足跡,只能依賴資料與想像完成書寫。此次睽違八年重返東京,他特地從四谷步行至弁慶橋,重現小說中鄧南光帶父親探望就讀上智大學的哥哥的路線。行經途中,他發現部分區段已改建為旅館而無法通行,雖不確定戰前是否為開放道路,但當他站上弁慶橋時,仍深受感動。

談及創作理念時,朱和之指出,他在撰寫《南光》時,希望突破「歷史小說家」的標籤,嘗試以更接近純文學的筆法與散文化語調書寫。他笑言,完成後原以為終於寫出一部非歷史小說,但臺灣文學研究者陳芳明教授讀後卻評價此作為「真正的歷史小說」。對此他既欣慰又感到複雜,認為或許正因作品描寫了當時人們的日常與心理狀態,反而更具歷史厚度。

倉本さおり則從小說內容切入,提出多項問題,包括臺灣社會的戰爭記憶與鄧南光攝影中的女性形象等。朱和之分享,他的外公極少談及戰前日本時期的往事,僅偶爾在酒後哼唱日本歌曲。他曾在外公自建的房屋中看到特地留下的防空洞,這些細節讓他深刻體會那一代人內心的恐懼與沈默。
朱和之透露,為了創作《南光》,他幾乎完整瀏覽鄧南光現存約六千張攝影作品。鄧南光擅於拍攝女性,而最常入鏡的模特兒是他的妻子,但妻子似乎並不喜歡被拍。朱和之以女性視角與想像描寫這位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的才子,如何在「一台德國徠卡相機等同一棟房子價格」的年代,回臺開設照相館維生,展現他對攝影的熱情與執著,也呈現夫妻關係的微妙變化。完成書稿後,他曾將作品交由鄧南光家屬閱覽,獲得理解與肯定,令他深感欣慰。小說中亦描寫多位同時期的攝影師,探討攝影與科技、社會、政治的交錯關係,以重現那個時代的全貌。

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為推廣日譯臺灣文學作品,每年皆邀請當年度有日譯新書出版的臺灣作家,與日本作家、譯者或評論家對談,藉由交流加深日本讀者對臺灣文學的認識。今年已先後邀請楊双子、張國立、吳明益與朱和之赴東京舉辦講座,皆獲得熱烈回響,為臺日文學交流增添豐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