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與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攜手 推動防災與科技教育合作

0
成大與關西學院大學共同合作舉辦論壇 深化災害教育與AI防災科技連結
成大與關西學院大學共同合作舉辦論壇 深化災害教育與AI防災科技連結

【兵庫訊】為強化台日防災教育合作並融入AI科技運用,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於2025年10月21日,在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協助下,舉辦「台日防災與科技教育合作論壇」。邀集日本關西學院大學、京都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日本事務所、TSTA(台科會)、國建會日本聯誼會、台灣防災產業協會、台日產業技術合作促進會等產官學界近30位代表參加討論。共同探討台日防災教育合作模式,並融入AI防災科技,以及推廣地方復原的多元合作模式。

一、論壇緣起:從「兩棵樹」到跨國合作

論壇由成功大學楊永年教授主持。他指出,台灣與日本皆面臨地震、颱風、土石流等多重災害挑戰,深化台日防災教育合作並融入科技,得以同時提升台日社會韌性與民眾安全。楊教授以「奇跡一本松」(日本陸前高田)與「韌性龍眼樹」(台灣南投竹山)兩棵象徵性樹木為例;論述如何透過台日大學田調研究合作,以及如何透過生成式AI,以故事與教育連結小學教育,並推動跨台日學校、政府、非營利組織等防災教育合作。

奇跡一本松
韌性龍眼樹

楊教授在論壇提出五項具體合作構想:

  1. 促成日台國會議員(立委)與地方議員互訪,聚焦討論防災教育合作;
  2. 透過兩棵樹既有的故事或教材,並融入生成式AI,推動台日小學防災教育合作交流網絡;
  3. 推動台日大學進行防災教育田野調查與研究合作;
  4. 將防災教育融入地方創生與觀光;
  5. 推動和非營利組織合作,連結日本參與之聯合國或國際組織,走向世界。

他強調:「災害我們不願面對,但當它發生,台日必須能立即互助。」本論壇只是台日防災教育合作開端,需要更多台日友人專家共襄盛舉。

二、日方學者觀點:教育是災後重建的起點

關西學院大學長峯純一教授回顧「兩棵樹計畫」的推展歷程,指出當前挑戰在於如何激發地方政府與居民的主動參與。他建議,應持續透過故事與教材推廣,讓更多民眾了解跨國合作的重要性,「即使官方一時冷淡,教育仍能跨越界線,播下復原的種子。」甚至可以寫這兩棵樹的論文,讓故事永續(背後其實是讓災害故事永續),讓未來有興趣者,可以持續進行追蹤、考查與永續研究。

京都大學服部崇教授(前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副代表)則分享其在台期間推動日台防災演練、消防合作及國際對話平台(GCTF、APAD)經驗,強調日本制度化管理與台灣民間動員互為補足。他呼籲:「持續維繫地方與學校層級的小規模交流,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長遠影響力。」。

京都大學清水美香副教授提出「連鎖性災害風險」(Cascading Risks)概念,主張防災教育應結合科學、社會與政策三層面,培養跨領域「知識共創」(co-knowledge creation)的機制,並以小學教育與地方行動為基礎,建構「學會吸收變化的韌性社會」。

三、科技與產業力量:推動防災創新生態

工業技術研究院日本事務所所長楊馬田博士兼台科會長,分享AI與無人機在災害應變中的應用,包括地形監測、救援物資運輸與水質淨化技術,並指出AI可結合感測器網絡進行崩塌預測與風險分析。他強調:「科技不僅屬於產業,更是社會安全的基礎建設。」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Shao-Wei Huang)則以《台日防災與科技教育合作展望》簡報為題,展示台灣防災產業的整體布局與國際策略。簡報指出:

  • 台灣90%土地暴露於兩種以上災害風險,具備全球最高災害密度;
  • 防災科技應結合IoT、ESG與地方創生;
  • 協會已推動「防災科普普及」、「性別與高齡者防災教育」、「防災設計交流」與「國際展會參與」等計畫;
  • 並曾於波恩氣候變遷會議(SB60)及CityNet防災會議發表成果

黃秘書長強調:「防災不僅是科技研發,更是文化行動與教育實踐。」

工業技術研究院日本事務所所長楊馬田博士兼台科會長,分享AI與無人機在災害應變中的應用,包括地形監測、救援物資運輸與水質淨化技術,並指出AI可結合感測器網絡進行崩塌預測與風險分析。他強調:「科技不僅屬於產業,更是社會安全的基礎建設。」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Shao-Wei Huang)則以《台日防災與科技教育合作展望》簡報為題,展示台灣防災產業的整體布局與國際策略。簡報指出:

  • 台灣90%土地暴露於兩種以上災害風險,具備全球最高災害密度;
  • 防災科技應結合IoT、ESG與地方創生;
  • 協會已推動「防災科普普及」、「性別與高齡者防災教育」、「防災設計交流」與「國際展會參與」等計畫;
  • 並曾於波恩氣候變遷會議(SB60)及CityNet防災會議發表成果

黃秘書長強調:「防災不僅是科技研發,更是文化行動與教育實踐。」

台日產業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秘書長張容彰則以高知縣為例,說明地方政府如何推動防災設施建設與產業化合作,建議台灣應借鏡日本的制度化經驗,推動「公共防災與地方創生並行」的策略。

四、台日互補優勢與未來展望

綜合論壇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

  • 日本在制度設計與政府防災治理上具較強的整合與行動力。
  • 台灣則在公民或志工動員與科技創新上展現活力。

雙方若能結合制度與民力、教育與科技,將有助於建立亞太地區的「防災共學網絡」,或防災教育合作聯盟。

楊永年教授總結指出:「目前是推動台日防災教育合作最佳的時機,今日論壇只是起點;並呼籲與會專家學者共同投入推動台日防災教育合作。『兩棵樹』不只是象徵,更是跨國教育與記憶的根。未來我們要用科技、文化與教育,共同培養新世代的防災公民;以確保台日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