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務委員長童振源專訪 「僑務工作4.0」大解析

0
僑務委員會童振源委員長接受本報獨家專訪

【東京/採訪報導】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童振源自上任以來,推動一連串的僑務工作改革,實現「僑務工作4.0」,不僅結合國內外資源,加速數位轉型,也讓僑委會與僑胞之間的聯繫不受國界、時間地點等阻礙,時逢童委員長訪日,台灣新聞社特別專訪童委員長,帶領大家深入了解僑委會的工作內容。

 童振源委員長表示,僑務工作分兩個部分,一個是政策面,一個是實務面,政策面在學術上的經歷有助思考,以及未來架構上的構思,但在實務面必須要精確地落實,因此過去派駐泰國的經驗,對推動僑務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在泰國僑界相當多,如何去服務大家,同時也是大家在幫忙代表處,在泰國15萬個台僑,很多工作都是僑胞在幫忙,所以一開始也能感受到僑界對代表處推動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是對國家有很大的幫助,

 童委員長也提到,在認知到僑界的重要性時,也會發現代表處人手有限,台灣來的職員不論是在語言,或是任期屆滿的輪調,都會讓推動工作出現斷層,再加上需要跨部會的資源等,所以怎麼樣克服語言、網路、資源等的限制,就必須透過數位化來解決,第一個是在打造了13個LINE數位帳號,並訓練了10多個同仁的泰語,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服務僑胞,也能打入當地社會,且服務的內容也能擴大到醫療、教育、觀光,並整合國內各部會和當地單位機構,建構起網絡,讓聯繫可以克服時空差異,即時溝通。

 童委員長說,第二就是扮演槓桿支點,由於預算有限,很多都是必須仰賴各部會支援,這種情況下如果各部會各行其是,整個資源就會分散,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來發揮最大效益,像是在旅展時請交通部提供攤位,宣傳教育和代表處臉書等,到國際書展時,也跟文化部申請單位,宣傳觀光教育臉書,這樣不論是在教育、觀光、臉書等都可以宣傳,且一年到頭都有展的話都可以宣傳。

 此外,童委員長也說,對內也要整合,像是在新建的大使館大門到領務大廳間,打造觀光走廊,宣傳台灣22個縣市觀光,再加上推動教育觀光、宗教觀光等,另外還有在國慶活動舉辦展示會、台灣歌曲盛宴等,讓代表處成為資源之一,這就是所謂槓桿支點,運用各部會、運用內部、台灣和泰國的社會能量來推動。

 童委員長表示,第三個就是在泰國的時候,我跟日本駐泰大使用餐,當時提到日本投資泰國最多,台灣第三,但台灣人數有15萬最多,而日本大使回雖然日本只有6萬8千人,但每個人都有透過JETRO聯繫,因為整個日本是大企業體系,派人出去都是跟政府有聯繫,萬一發生意外或撤僑,大家都一起行動。

 相對台商,童委員長指出,台商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甚至是微型企業,雖然可能成長不錯,但未必跟政府有聯繫,未必參加商會,雖然有15萬名僑胞,但經過3年期間的努力接觸,最多只有2千人經常接觸,這樣的情況下未來該如何擴大服務就成了課題,也沒辦法把能量擴大,這些都是在派駐泰國時的心得。

 回到台灣接任僑務委員長後,童委員長表示,我把僑務工作分成四種工作模式,第一個僑務工作1.0,是「走進僑社與見面交流」,直接的感情交流、協助服務等,並透過僑胞的幫忙,擴大僑務工作。第二個僑務工作2.0是「數位服務與平台建立」,當時在僑委會第一份公文就是批准成立「全球僑胞服務數位平台」,至今已有38個帳號,這樣不論在世界何處要聯絡僑委會都不用錢,還能用通話、語音、文字等,而且不管哪種服務都能及時處裡,甚至還可以三方聯結,協助聯結其他單位等,這樣不僅是數位整合窗口,也是數位聯繫平台。

 童委員長提到,第三是「槓桿支點與優勢對接」,運用各部會的資源、台灣民間的資源、海外僑界的資源、各國或國際資源等,我們跟外交部和教育部也有長期密切的互動,兩年前因為歌唱比賽文化部一同加入幫忙,後來也因為增加客語,客委會也進來幫忙,用這樣的方式各部會的資源就會整合進來辦同樣的活動,甚至透過英語服務營邀請海外僑界學生到台灣教英文,這樣還能讓原委會、地方教育局、學校等一同聯結合作,

 童委員長也說,未來會透過跟國防部合作舉辦國防戰鬥營,增加全民國防,也會與海洋委員會合作,邀請僑青登上東沙群島,不僅是有生態教育意義,也能宣示領土的效果,對國家認同和生態保護的意識都有很大幫助。另外還有民間聯結,像是與慈濟基金會簽訂合作備忘錄,針對醫療、急難救助、華語教育合作。

 童委員長也舉例,去年不僅成立全球僑台商產業升級技術服務方案,透過台灣研發單位來協助台商產業升級等,以及全球僑台商產學合作方案進行人才培育或合作,另外還有中華民國美容醫學會、台灣醫學會等都來表達想與僑胞合作,這些都是台灣民間的資源,且遠比政府還大,這些資源都是無限的,也是很好的契機。

 童委員長也提到,再來就是要海外的能量合作,過去也辦了5場海外投資商機,邀請駐各國大使和僑台商領袖解釋投資商機和環境,幫助台灣企業了解海外環境,這就是透過槓桿把台灣的資源優勢發揮到最大,反過來也能發揮僑胞的優勢來協助台灣,僑委會就在中間當作支點。

 僑務工作4.0則是「智能僑委會」,童委員長說,是智能聯結與服務,因為不管是槓桿支點或是其他的僑務工作,都需要同仁來做,但是同仁有限,58人在海外,總部也才約262人,加起來約300人,是有限的能量,因此為了擴大能量,就需要建立智能僑委會,知道僑胞在哪裡、累積僑委會服務僑胞的資訊,同時未來也要精準服務、跟國內部會、民間單位聯結。

 童委員長表示,因此第一需要僑胞有個數位帳號,類似數位身分證字號,以後更僑委會互動的資料都可以串聯,像是在個人同意的基礎上,未來有交流服務時,可以透過僑胞參加過的參訪團,僑委會都可以提供資訊,也能終身提供服務,例如你對台灣疫情關切,面對台灣防疫政策,僑委會就能主動提供資訊做參考。

 另外,童委員長也提到,智能僑委會也能做為決策輔助,像是在東京僑胞具體人數和地點沒辦法掌握的話,在要推動僑務工作時,派遣的人數、僑胞的需求都沒辦法知道,容易造成決策盲點,因此透過智能僑委會就能容易了解大家的需求,透過你的參與、透過你的反應,更容易來做決策輔助。

 童委員長也分享,也能夠過智能來做到精準服務,不會有僑胞對綠能科技有興趣,卻被拉去看其他產業,會導致浪費僑胞的時間,也浪費資源,此外有智能也能幫助台灣企業前往海外,或是幫助健保了解海外僑胞人數和服務需求,包括未來做各種民間、部會資源的運用都能有效並達成目標。

 童委員長也提到,從僑務工作1.0到4.0都是透過在泰國服務的經驗,學習體會出來後,逐步去引進,推動過程中也需要慢慢磨合、建立,因為還有法規、技術、預算、人才的限制,所以是經過兩年才推出來,都需要一個一個去鏈結,鏈結之後就會變成網絡,資源就會擴大,更有助於我們去做智能僑委會,讓僑務工作更加完善,對國家發展和僑界需求有更大的幫助。

 對於問及目前台灣的國際情勢,僑胞該如何協助政府,童委員長則表示,僑胞過去已經幫助非常多,以日本來講,僑胞在這邊做了很多很多的僑民外交,跟當地的主流社會互動,說明台灣的狀況,包括跟主流媒體發聲,甚至跟政府官員及國會議員做說明,都對政府有很大的幫助。

 童委員長提到,日本能夠對台灣那麼友善,事實上每位僑胞都是我們在當地的民間大使,能夠協助讓當地國了解台灣、建立友善的關係、建立友誼,這些都是僑胞們的努力,在未來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僑胞投入這樣的行列,特別是在生活面上,讓每個日本人看到台灣人在這邊的生活,像是公益之類等。

 童委員長也說,就需要將這些訊息透過適當的方式呈現出來,像是他派駐泰國期間,很多僑胞做善事都不對外宣揚,為善不欲人知,但還是要讓當地更多媒體、更多人知道台灣的善行,所以透過新聞志工報導或僑務組讓當地媒體報導,讓當地人知道台灣的形象。

 童委員長也分享,僑委會成立了國際青年親善大使,透過年輕人使用當地語言來幫台灣做行銷,目前全世界已經選出18位,日本也有1位,希望未來更多日本的僑青朋友能夠參加,讓台灣的訊息和發展現況、優勢,透過當地的年輕人,對日本人、對世界發聲。

 希望僑胞更進一步扮演產業鏈結,或者各領域合作的重要角色、重要橋樑、重要平台,我相信很多僑胞已經在做了,但是我希望更進一步,因為只有形象宣傳的話,未來鏈結的力道還是有限,我希望更實質,教育、經貿、文化、觀光、農業、醫療、科技,從好幾個面向來鏈結,並更加強化,特別是僑委會現在有推出相關的合作和服務的方案,像是全球僑台商產業升級技術服務方案,可以透過僑胞來與當地交流,又或者是產學合作方案,跟大學之間做鏈結,文化方面也是如此,像是文化訪團等,都希望透過這個方式跟當地做更多交流,並介紹給主流社會,會讓雙邊的鏈結與網絡能夠更加緊密、強韌,有助於雙邊關係的強化。

童委員長向本報記者暢談僑務發展

 不僅是前面列出來的,也包括企業對企業也可以,如果台商也些聯結的協助,對企業、日本、台灣,甚至是台商有幫助,特別是台商懂當地的文化和語言,也懂當地的社會網絡,有特別的關係等,這個對於整個台灣跟日本民間聯結會有很大的幫助,最後還是要感謝僑胞們所做的貢獻。